2020年5月1日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
五年来
分类投放逐渐成为日常习惯
低碳理念慢慢融入生活美学
这场全民参与的环保实践
不仅刷新着顺义的城市面貌
更让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分类投放”成了晨间仪式
双丰街道香悦四季西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
清晨,双丰街道香悦四季西区的桶站前变得热闹起来。居民拎着分好类的垃圾走到桶站前,“分门别类”地进行投放。“‘两桶一袋’我们家用了好几年,现在垃圾分类分得可标准了。”居民张殿秀说。
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日起,全新的垃圾投放模式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5年前,香悦四季西区的桶站垃圾混投问题严重,垃圾分类指导员要逐袋查看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如今,小区通过宣传引导、合理布局桶站等方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双丰街道新马家园社区垃圾桶站周围干净整洁。
在全区推行的撤桶并站也让居民投放垃圾变得更有“仪式感”,居民在一个桶站即可投放多种垃圾,脚踏、拉环等装置也让投放更便利。
垃圾分类里的“绿色账单”
裕龙五区居民用旧衣物置换日用品。
“我们家现在用的洗洁精还是上次社区举办活动,我用旧衣服、旧书换的,这些东西也卖不了多少钱,扔了又可惜,能换些日用品对我们来说再实用不过了。”光明街道裕龙五区居民李京文说。
裕龙五区居民用过期药品兑换绿植。
5月10日,裕龙五区再次开展以废弃物兑换日用品活动,居民们带着旧衣物、过期药品、旧家电前来兑换绿植、纸巾、洗衣液。“以前觉得垃圾分类有些麻烦,现在发现低碳环保是一种生活美学。”居民李阳洋说。
5年来,全区各属地频出妙招,通过以物易物、“一袋式”回收等方式规范收集低值可回收物、发放日用品,激励市民规范处理生活垃圾,这笔划算的“绿色账单”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也进一步规范了垃圾分类。
午后暖阳下的“循环密码”
天竺镇蓝天苑社区的厨余垃圾堆肥箱。
双丰街道香悦四季西区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堆肥志愿服务活动。
14时许,天竺镇蓝天苑社区志愿者罗孟奇来到堆肥箱前查看箱内温度,翻拌厨余垃圾和枯枝落叶。2021年,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探索引进厨余垃圾堆肥法,实现了厨余垃圾和园林绿化有机废弃物在社区内的循环,不少居民用上堆肥而成的“黑金土”养花种菜。如今,天竺镇、双丰街道等属地也在推行厨余垃圾堆肥。
“我们社区从今年4月30日开始尝试厨余垃圾堆肥,居民的积极性都很高,主动将厨余垃圾送到堆肥点,加入志愿服务队。”罗孟奇说。5年前大家都掩鼻绕行的厨余垃圾,如今化作连接邻里的绿色纽带,在循环往复中书写着低碳环保的生态密码。
【记者手记】
5年,足够让一粒种子破土成苗。从站在垃圾桶前,满脑子都是“这属于是什么垃圾”的疑虑,到行云流水地准确投放;从“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到认真分类为低碳环保作贡献的行动,关于这件“关键小事”变革的动人之处,在于市民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低碳环保“新时尚”,正是许许多多市民将对环境的爱护化成了指尖的温度。
记者、摄影 侯欣泽
文编 郑彧淼
美编 朱霞 屈义利
部分区城市管理委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