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消息2025年汛期渐近尾声,自6月1日全市进入汛期以来,一场场雨夜中的坚守仍历历在目。顺义区城市管理委以党建为旗,将党员队伍打造成防汛“先锋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防汛网,为城市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区城市管理委始终将党建引领贯穿防汛工作全过程,党委统筹推进,构建起高效运转的防汛体系,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搭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业务科室分工推进、一线队伍落地执行” 的三级责任架构,让指挥调度更精准、责任落实更闭环。
区城市管理委开展防汛部署会。
今年6月4日,2025年顺义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暨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作为城市地下管线防汛专项分指挥部负责人,应急管理科科长丁宁便开启了“以委为家”的备勤模式,办公室角落的换洗衣物与洗漱用品,都是他24小时在岗的见证。
丁宁(右)和同事讨论防汛重点点位。
“我们科室是地下管线防汛的‘中枢神经’,通知下达、险情协调、抢修调度都要从这里起步,必须时刻在线。”丁宁的话里满是坚定,“作为党员,更得守住‘第一环’,不能出半点差错。”深夜的应急管理科常亮着灯,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全区百余处监测点的实时数据,丁宁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城区易积水点位的监控画面上,生怕错过一丝隐患。汛期以来,他带领科室同事累计处置地下管线积水、设备故障等突发问题40余件,让“中枢神经”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区城市管理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科室负责人带头值守,党员冲锋在前,展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刘金磊到易积水点位巡查。
7月28日13时,顺义区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区城市管理委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管理事务中心的电话接连不断,部门主任刘金磊紧急协调城市道路各个易积水点位的排水工作。“再多协调一支抢险队伍到仓上南街、站前北街,积水超过27厘米的话一定要做好交通导行。”刘金磊协调着科室工作人员和道路养护单位抢险人员做好巡查、抢险工作。他时刻关注着道路情况,直到凌晨5点,积水在早高峰前被排除。在这个汛期,这样的通宵坚守对于他来说已成为常态。
刘涛(中)到现场查看雨水箅子排水情况。
“雨最大的时候,雨衣根本挡不住,浑身从里湿到外。”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管理事务中心的青年党员刘涛说。每次接到预警后,他便开始在各易积水点之间“奔波”。“到现场才能更准确判断,该不该加派队伍、要不要协调设备,都得看实际情况。”刘涛说。巡查中遇到雨水箅子被落叶、杂物堵塞,他顾不上戴手套,直接随手清理。他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事,只要所有点位都安全,累点不算啥。”
强降雨期间,区城市管理委及各应急抢险队伍严格执行“一小时一报”制度,微信工作群里的汛情通报、调度指令彻夜未停。从疏通雨水口到抢修受损路灯,从加固松动广告牌到排查管线安全隐患,党员干部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以“在岗尽责、在位尽心” 的坚守,保障了城市生命线的畅通。
雨过天晴,防汛工作并未画上句号。区城市管理委各党支部迅速召开“雨后复盘会”,把“问题摆上台面”,让改进更有方向。“派单指令到抢险队伍到场的衔接还能再提速。”“部分备勤点位的物资储备可以更精准。”会上,党员们直言不讳点出不足,围绕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展开讨论,很快形成了改进方案。
区城市管理委开展“雨后复盘会”。
复盘会后,一系列“补短板、固基础”的工作紧锣密鼓推进:丁宁带着科室同事重新梳理应急响应流程图,将复盘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流程优化的“重点”;刘金磊组织各养护单位对抽水机、水泵等设备进行全面保养检修,确保下次调用“拉得出、用得上”;刘涛则再次踏上巡查路,重点核查易积水点位的排水设施修复情况,防止“旧隐患复发”。
这种“雨前周密准备、雨中高效应对、雨后复盘提升”的全周期管理模式,让区城市管理委的防汛工作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完整闭环。
城市运行各领域始终平稳有序的背后,是党员队伍用坚守书写的“初心答卷”:丁宁累计值守47个夜晚,刘金磊带队处置道路积水、设施损坏等紧急险情15起,刘涛累计巡查道路积水点位230余次……他们的坚守,汇聚成了守护城市安澜的强大力量。
记者、摄影 侯欣泽
文编 郑彧淼
美编 刘婧伊 屈义利
部分图片由区城市管理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