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创新推出“小微湿地+N”综合治理模式,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乡村旅游、村民休闲融为一体,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农村黑臭水体问题,更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村民坐在水岸边聊天休息。
水体设置太阳能曝气设施。
走进北小营镇榆林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环境优美的亲水公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黑臭坑塘。北小营镇启动治理工程后,对河底淤泥进行彻底清除,还安装了4套曝气设施,持续改善水体质量和环境。保留原有地貌和水系的同时,北小营镇采用“截污控源+水利清淤+生态修复”的技术,成功打造出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湿地公园。“改造后空气清新了,恶臭消失了,护坡和围墙也翻新了,这里成了大家日常遛弯、休闲的好地方。”几位在旁边休息的村民开心地说。

水面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亲水平台观水赏鱼,贴近自然。
顺义区的黑臭水体治理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探索出多种方式。在高丽营镇南郎中村,“小微湿地+”模式同样成果显著。曾经的蓄洪坑塘,因污水排入和水动力不足,绿藻滋生、产生异味,还存在安全隐患。南郎中村开展治理工程,先是改造生活污水管线截流,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再进行水利清淤,对淤泥资源化利用;还安装了9座喷泉曝气机,种植水生植物,构建“曝气充氧+植物净化”体系。
截至目前,顺义区在账32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治理销账,治理面积62821平方米,惠及群众29.77万人。此外,全域水体摸排工作也在持续推进,动态更新水体台账。目前,台账点位已达1303处。
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指导。
顺义区治理成果显著,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依托区、镇、村三级网格,探索“网格+水环境治理”模式,形成“发现问题—处置整改—验收销号”的治理闭环。区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了大作用,区长担任召集人,每季度通报治理进展,督促各部门履职。各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明确分工、细化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开展联合巡查;通过卫星遥感、卫星地图和实地勘测相结合,排查建立数据库和电子台账,绘制全域黑臭水体分布“一张图”,及时准确帮扶指导,实现精准高效治理。
从黑臭坑塘到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
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创造
“小微湿地+”项目
不仅改善了水质
更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记者、摄影 刘佳奇
文编 郑彧淼
美编 刘婧伊 屈义利
部分图片由区生态环境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