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消息阵地无形,较量无声,这是一条隐于国门背后的战线,不被大众熟知。在这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进行无声的“战斗”,他们的每一次鉴定、每一项创新,都是对不法分子的有力震慑,更是对国家安全与尊严的坚定捍卫。他们是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以下简称“证件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用责任与创新守护国门安全。




证件研究室工作人员鉴定可疑证件。
走进证件研究室无损检验工作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通过专业设备鉴定可疑证件,他们放大每一丝纹路,不放过任何细节。工作人员使用的多项设备、技术为自主研发,但1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一次安全防伪技术高峰论坛上,面对想进一步了解设备技术的中国人,一位外国技术专家说:“我们的技术你们买就可以了,没必要了解这么清楚。”这句刺耳的话如重锤般砸在了北京证件研究人的心头,但也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荧光灯下的“荧彩紫外荧光防伪图像”。
在看清与全球顶尖水平的差距之后,2016年,证件研究室成立研发组,开始了防伪技术攻关,积极走访行业专家学方法,寻找科研机构做实验,遍访科研机构请求技术支持。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验证……终于,“荧彩紫外荧光防伪技术”的研发方案通过测试,历时两年成功研发出“荧彩紫外荧光防伪图像”。目前,这项印制工艺和防伪效果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2019年12月11日,第十五届安全防伪技术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动向我们发出邀请,北京边检总站代表中国的证件研究专家登上了世界的讲台。”证件研究室科长张建斌自豪地说。

证件研究室团队研发的“便携式电子多光谱文检仪”。
如果说,证件防伪技术是一把“安全锁”,那么证件鉴别设备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以前,一线工作人员使用最为广泛的单兵便携式鉴别设备由国外购置,价格昂贵,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定制化需求。2018年,证件研究室团队研发出的“便携式电子多光谱文检仪”,功能更强,使用方便,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打破了国外在此类设备上的技术垄断。

证件研究室内展示的各国护照。

边检人员核对入境人员信息。
各国护照样本数据库、各类案件通报、各类重要提示……证件研究室研发的信息化系统,每天及时更新动态,供边检人员查看、学习。“我们历时三年开发了这套系统,实现了多端融合,有助于各边检部门数据联通、信息共享。”张建斌介绍,“每天,一线工作人员都会在班前会上认真研究最新的案件,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地粉碎不法分子的图谋。”

证件研究室工作人员鉴定可疑证件。
今年5月的一个深夜,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收到一起三人次外籍旅客持用可疑证件的鉴别送检任务,鉴定结果全部为假。几乎同时,大兴机场边检站也鉴定了一起三人次同类案件的可疑证件,鉴定结果同样全部为假。“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早在一个月前,第一例此类可疑证件出现,我们便已发布预警,全体边检人员时刻戒备,不放过一个可疑证件。”张建斌表示。
“过去,我们的技术不算先进,用的都是‘土办法’,设备靠进口。如今,我们利用痕检、光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钻研、创新,多项研发成果获得了专利。”证件研究室副主任徐春静介绍。
在专注自身业务领域的同时,证件研究室还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撰写《身份证件防伪手册》,开展有针对性的证件鉴别培训,着力提升从业人员证件识假反假能力。
“如今,中国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感到非常骄傲。为了保持这样的优势,我们既有压力,又充满动力。”徐春静表示,“今后,我们将不断突破创新,继续全力守护国家安全!”
记者、摄影 康迎节
美编 邵作明
文编 张璐
部分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