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消息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首都40所高校3000人组成的广场合唱团中,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31名师生以昂扬姿态唱响经典旋律,用青春之声致敬历史、礼赞祖国,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暖场环节奏唱抗战曲目的序幕。
天安门广场上,3000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本次纪念大会上,合唱团演唱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歌曲。
师生参加训练。
此次参演,是一场跨越109天的淬炼。自5月18日启动首次校内集体排练,北京城市学院师生们便开启了全情投入的备演历程——从发声技巧、音准节奏的精细打磨,到体能储备、演出姿态的严格训练,再到每首歌曲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日复一日的反复合练、复杂段落的拆解攻克,将一首首经典曲目的旋律熟稔于心。
思政教育与训练深度融合。
北京城市学院音乐硕士研究生侯永琦曾是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合唱团骨干,此次担任男低音部联络员。他说:“在国旗下歌唱,心里只有四个字——请党放心!”这份坚定的信念,离不开学校将参演任务转化为思想锤炼的用心。合唱团指导老师王玥每次排练前都会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师生在旋律中感悟家国情怀。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师生观看《南京照相馆》,走进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微党课,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龚裕在9月2日出征仪式上带领师生进行“历史对话”,集体宣誓,凝聚“铭记历史、以声铸魂”的强大力量。
作为参演高校中集散距离最远、往返时间最长的学校,带队教师全程驻守、24小时响应需求,后勤团队则用训练前后的热汤热饭、出征前的集体生日蛋糕与“上车饺”,让师生们在辛苦训练中倍感温暖。
合唱团成员作宣讲。
从仲夏到初秋,他们用百余天的拼搏进取,换来了在天安门广场上万无一失的精彩呈现。返校后,他们组建宣讲团走进新生军训现场、中小学校,把这份青春感悟与红色精神传递下去,让抗战胜利的荣光激励更多学子奋勇前行。
记者、摄影 张子燕
文编 丁月
美编 刘婧伊 屈义利
部分图片由北京城市学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