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融”“合”!解锁顺义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5-09-26 15:39:50 
刷新



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消息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顺义区积极探索出“微”“融”“合”的新路径。楼门里的轻声约定、咖啡厅内的温馨对话、多元力量的及时响应,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举措”,却蕴藏着提升基层治理温度的“大能量”,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

精细到楼门的温情治理

旺泉街道望泉家园社区共有43栋居民楼,住着6000余位居民。尽管人口密集,但社区的治理却格外精细,140个楼门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部分楼门公约。


“步履轻声楼道清……”“租住登记及时报……”在这里,每个楼门都有自己的“楼门公约”。望泉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蕾介绍:“这些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出的‘生活共识’。在学生多的楼门,大家约定轻声慢步不扰学。在老人多的楼门,我们倡导见面问声好,遇事多帮忙。目前形成的140个楼门公约,个个都接地气、有生命力。”


楼道干净整洁。


居民清理楼道。


社区通过组建由党员、楼门长、物业管家组成的“发声人”团队,建立单元微信群,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之前楼梯扶手松动、道路破损的问题,在群里说一声,没几天就修好了,效率特别高。”家住4号楼的赵颖说,“现在大家都自觉遵守公约,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氛围越来越好。”楼道里的干净整洁、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成了社区最暖心的日常。

“融”

跨文化共治的实践

空港街道的基层治理面临一道特殊考题,这里需要打通中外文化隔阂,让不同国籍的居民携手成为社区建设的同行者


中外居民互相交流。


“Coffee Morning”清谈会、“Weekend Salon”周末沙龙、“Tea Talk”茶话会……这些充满“国际范”的议事平台,成为中外居民交流的桥梁。居民李思彤在嘉园社区“Tea Talk”茶话会上分享:“社区住了很多外国朋友,但总觉得彼此之间还可以更亲近。希望我们能够打造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


空港街道将议事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书法、茶艺、剪纸……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媒的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居民共同参与。外籍居民也从居住者变成行动派,以活动策划人、多语种志愿者等身份融入社区治理,在语言支持、社区美化等场景中活跃着,让跨文化共治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合”

多元协同的精准治理



在仁和镇,基层治理的力量进一步延伸和融合。全镇精细划分为452个网格,构建“网格专班—村居网格长—两委包片长—网格员”四级联动机制,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超市门口新安装的扶手。


“超市门口斜坡没有扶手,老人走着不安全,我在网格群一提,很快就给安上了。”太阳城社区居民张女士对网格员的响应速度连连称赞。网格员就像社区的“贴心管家”,时刻关注居民的需求。


外卖骑手“随手拍”。


仁和镇还引导新就业群体“融网入格”,发挥职业优势,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外卖骑手吴春雨说:“我们发现井盖破损等问题,随手一拍上传,很快就能解决。”60余天来,通过新就业群体“随手拍”,仁和镇已处置各类问题30项,有效补充了日常巡查的盲点。


网格员日常巡查排查隐患,新就业群体动态补充发现问题,居民通过网格群反馈需求,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不仅让居民感受到治理的温度,更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

“微”是听见每个角落的声音,“融”是汇聚四面八方的力量,“合”是织密精准服务的触角。顺义区将持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让治理触角更精准、服务更贴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



记者 梁甜

文编 丁月

美编 屈义利

图片由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热门评论
打开北京顺义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微”“融”“合”!解锁顺义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5-09-26 15:39:50
加速高端物流要素集聚!G4货运站投用—— 2025-09-26 12:40:40
顺义区召开交通安全治理暨“六大行动”动员部署会议 2025-09-26 11:10:10
定了!温榆河公园顺义二期E区9月29日开园,抢先看→ 2025-09-26 09:20:37
共绘蓝图!顺义区“十五五”规划邀您献策—— 2025-09-25 20:00:00
没看够!下载个北京顺义呗!
北京顺义 融媒体接地气赢未来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