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时节
在顺义
有这样一群人
比农户更紧张
比农机手更忙碌
他们就是农技员
从播种到收获
他们为14万亩小麦保驾护航
6时,区农科所农艺师张颖已经来到了田间。小麦收获的关键期也是她和同事忙碌的关键节点。
今年全区14万亩小麦选用了不少新品种。小麦收获时节,张颖和她的同事要记录产量和收获情况,为秋季小麦的播种和来年的夏粮收获奠定基础。
过了8时,日头逐渐升了起来。张颖和同事所在的大孙各庄镇麦田正在有序收割。此时,张颖的电话响了起来,来电话的是区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国明。两人在讨论关于倒伏小麦收割的情况。
小麦开镰收割前,几场大风和短时强降雨天气不仅席卷了麦田,也让农技员们的心里十分紧张。
“收割前的小麦,最怕大风和冰雹。辛苦付出一年,最后倒在田里,谁不心疼?”提起那几场风雨,张颖说,“倒在田里的小麦不能放弃,也要收割,这才是‘颗粒归仓’,但这是个技术活。”

农机在田间收割小麦。
这个“技术活”就是农技员们在收割前的攻关课题。刘国明结合农机具的参数,通过数据测算提出相关收割建议,比如放低割台、减慢行进速度、逆向收割等。张颖和她的同事根据建议,通过田间地头培训、小范围收割试验等指导农机收割作业。
但因为倒伏的程度不同,会有不同镇的农民打电话给张颖,她和同事们通过现场和线上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进行收割。

返青期,张颖查看小麦生长情况。(资料图)
“在我的主责主业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指导小麦种植。但我觉得自己干了20多年,每年都有新变化和新情况。”放下电话,张颖向记者感慨道。
张颖的话,刘国明也有同样的感触。虽然年年种小麦,但每年天气不同,麦苗和土壤相应的管理方法也要不断变化。而且即便是同一品种,每一茬的表现也不同。

张颖查看土壤墒情。(资料图)
“我们每年到地里看小麦的频率可能比农户还频繁。因为要随时掌握小麦生长情况,查看土壤墒情,给农户提出综合指导意见。只有手中握着麦苗,心里才踏实。”刘国明告诉记者。

木林镇麦田。
让农技员们时时惦念的14万亩小麦终于迎来最美的收获季。听着麦粒哗哗入仓,看着田间收割机掀起的滚滚金黄,大家无比欣慰。小麦收获之后,马上就要播种玉米,张颖和她的同事还来不及品一口新的麦香就要立即投入到玉米耕种的指导中。正是有这些农技员保驾护航,“京郊粮仓”顺义才能实现一场场丰收!

记者、摄影 李一鸣
文编 郑彧淼
美编 朱霞 屈义利
部分采访对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