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顺义区14万亩小麦开镰收割时
有一位硕士研究生也在地里忙着抢收
他抢收的不仅仅是小麦
更是他的“论文”

黄一彬怀抱收割好的麦子。

他叫黄一彬,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的研一学生,当地村民都习惯叫他“小黄”。


FACE(自由大气二氧化碳富集系统)局部。
黄一彬的“试验田”位于大孙各庄镇,是环发所在顺义的重要基地。这里建设了一套自由大气二氧化碳富集系统,简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这是一套全开放式的气候环境模拟系统。FACE试验平台运行两年来,已升级为全球开放性共享合作平台,并与国际同行展开多项合作。

黄一彬(左)和同学记录田间设备监测数据。
黄一彬论文研究的方向是通过模拟2050年的气候环境,来回答气候变化将对作物生长产生哪些影响,影响的阈值在哪里,能否提前采取适应措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小麦就是其中一种观测作物。平时,黄一彬和他的老师都将小麦称为“论文”。
黄一彬介绍,他们在基地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变化与农业影响。主要是构建精细化的数字农业气候资源指标体系,创建气候、环境、生态条件动态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法,为作物模型的构建、校验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并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和管理技术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二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机理。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作物产量与品质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机理、作物品质的时空演变格局和气象归因、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FACE的发展目标是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黄一彬在田间查看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
黄一彬是四川宜宾人,他从小接触最多的是水稻,对小麦种植是从零开始。他说:“我是来北京上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小麦、了解小麦、学习种小麦。顺义的小麦长得很不错。”
与其他研究生学习经历不同,黄一彬的课堂就是田间地头,他的皮肤晒得黝黑,手也粗糙了不少,现在的他更像一位地道的种粮人。对此,他觉得挺骄傲的。
“我能通过自己的一些研究,为粮食安全、高品质生产作一些贡献,觉得挺厉害的。看着自己种的小麦长这么高,这么饱满,我和老师都特别欣慰。”黄一彬说。

记者 李一鸣
摄影 隋馨睿
文编 丁月
美编 刘婧伊 屈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