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在这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迎来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
为鼓励学生深入探究重阳文化内涵,传承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顺义区教委联合后沙峪中小开展了重阳课程实践,课程自十月第二周开始,分为两个阶段。

课程准备
学校组建重阳课程团队,召开课程研讨会。教师们以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开发为主,注重学科的整合与实践,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围绕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文化、重阳诗词歌赋、自家敬老家风家训和重阳元素的文创作品设计几方面进行前置学习,为重阳课程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前置学习单
手抄报

课程实施
经过一周的准备,十月第三周我们开始课程实践。
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感恩敬重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们综合梳理课程学习中的收获进行学习成果汇报:重阳节的历史演变、重阳习俗的细致演绎、重阳诗词的朗声吟诵、尊老敬老的身边故事、对家中老人的肺腑之言、为老人设计制作的重阳礼物……每位同学都是重阳文化的代言人,在亲情洋溢的氛围中感悟重阳节蕴藏的精神价值,明确敬老孝亲要落实在每日行动中。
科任教师们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进行重阳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教师引领同学们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同学们自主选择重阳文化主题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学习,并汇报展示学习收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与班主任合作,组织同学们进行主题为“九九话重阳,敬老一家亲”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分享重阳节登高、踏秋、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敬老等传统习俗之后,共同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第二十六条第二款“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的内容,帮助同学们明确尊老敬老孝老是公民的义务。
在劳动课程中,劳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重阳”主题书,同学们将重阳课程中学习的相关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设计主题书的各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同学们选择折页对开或者贺卡的形式制作主题书封面,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重阳内容用拼贴的方式粘在主题书内侧,做到图文并茂,一份份精彩的作品在他们手中呈现。
在科学课程中,教师以红楼梦中过重阳的场景为背景,带领同学们了解重阳美食中重阳糕、重阳酒的制作方法,深入探究重阳植物茱萸和菊花的科学知识和药用价值,同学们在情景剧演绎、舞蹈表演中兴趣盎然,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重阳中的科学文化内涵。
在信息课程中,学生们学习制作重阳主题演示文稿,学习背景选择、动画效果的设置和添加,使自己的作品更加鲜活。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情暖重阳”主题歌会,同学们欣赏歌曲《天之大》《当你老了》《花开忘忧》《时间都去哪儿了》四首歌曲,在小推荐官的介绍下了解歌曲内涵,感悟歌曲中抒发的情感,学习演唱歌曲,用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曲表达自己的敬老之情。
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带领同学们以重阳文化中的菊花为创作元素。通过赏菊观察菊花的结构、生长形态,通过绘菊学习菊花的画法,创作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老人的节日祝福。请看同学们的精彩作品:
在英语课程中,同学们围绕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美食、节日活动几方面学习用英语介绍重阳节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帮助同学们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重阳文化内涵,感悟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提升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养正少年,要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让老人在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中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作者:顺义区教委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顺义新媒体平台“顺义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顺义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